艾灸怎么使用,艾灸为什么不能天天灸


艾条怎么使用? 艾灸 , 中医针灸疗法中的灸法 , 是用艾叶制成的艾灸材料产生的艾热刺激体表穴位或特定部位 , 通过激发经气的活动来调整人体紊乱的生理生化功能 , 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 。
灸法的运用当起源于人类掌握用火之后 , 时间亦在石器时代 。
艾灸产生于中国远古时代 , 因为它的作用机理和针疗有相近之处 , 并且与针疗有相辅相成的治疗作用 , 通常针、灸并用 , 故称为针灸 。
针灸治病在国内外有着深远的影响 , 但现代人说灸 , 多数时候仅指针疗 , 已经很少包含艾灸的内容了 。
灸法在我国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 , 其治疗效果已为无数临床实践所证实 。 而对其机制的认识 , 仍是一个未解的迷 。 现阶段认为灸疗作用机制与以下5个方面有关 。

局部刺激
灸疗是一种在人体基本特定部位通过艾火刺激以达到防病治病目的的治疗方法 , 其机制首先与局部火的温热刺激有关 。 正是这种温热刺激 , 使局部皮肤充血 , 毛细血管扩张 , 增强局部的血液循环与淋巴循环 , 缓解和消除平滑肌痉挛 , 使局部的皮肤组织代谢能力加强 , 促进炎症、粘连、渗出物、血肿等病理产物消散吸收;还可引起大脑皮质抑制性物质的扩散 , 降低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 发挥镇静、镇痛作用;同时温热作用还能促进药物的吸收 。

经络调节
经络学说是祖国医学重要内容 , 也是灸疗的理论基础 。 人是一个整体 , 五脏六腑、四肢百骸是互相协调的 , 这种相互协调关系 , 主要是靠经络的调节作用实现的 。 现代研究表明经络腧穴具有三大特点:
1.经络腧穴对药物具有外敏性即用同样艾灸方法选择一定的腧穴与一般的体表点 , 其作用是明显不同的 。
2经络腧穴对药物作用的放大性经络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体表循行路线 , 而是多层次、多功能、多形态的调控系统 。 在穴位上施灸时 , 影响其多层次的生理功能 , 在这种循环感应过程中 , 它们之间产生相互激发、相互协同、作用叠加的结果 , 导致了生理上的放大效应 。
3.经络腧穴对药物的储存性腧穴具有储存药物的作用 , 药物的理化作用较长时间停留在腧穴或释放到全身 , 产生整体调节作用 , 使疾病得以治愈 。

调节免疫

许多实验都证实灸疗具有增强免疫功能的作用 。 灸疗的许多治疗作用也是通过调节人体免疫功能实现的 , 这种作用具有双向调节的特性 , 即低者可以使之升高 , 高者可以使之降低 , 并且在病理状态下 , 这种调节作用更明显 。

药理作用

灸疗的用药情况 , 虽比不得内治法丰富 , 但从各种隔物灸及太乙、雷火针灸在临床应用的情况看也可窥灸疗辨证论治之一斑 。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 , 灸疗主要原料艾的功能 。 清代吴仪洛在《本草从新》中说:“艾叶苦辛 , 生温熟热 , 纯阳之性 , 能回垂绝之亡阳 , 通十二经 , 走三阴 , 理气血 , 逐寒湿 , 暖子宫 , 止诸血 , 温中开郁 , 调经安胎 , ……以之艾火 , 能透诸经而除百病 。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 , 离开了艾 , 灸疗学就不存在了 。

综合作用

灸疗作用于人体主要表现的是一种综合作用 , 是各种因素相互影响、相互补充、共同发挥的整体治疗作用 。
首先 , 灸疗的治疗方式是综合的 。 如冬病夏治 , 以白芥子等药物贴敷膻中、肺俞、膏肓治疗哮喘的化脓灸 , 以及以隔附子饼灸肾俞等穴的抗衰老等 , 其方式即包括了局部刺激(局部化脓灸、隔物灸)、经络腧穴(特定选穴)、药物诸因素 , 他们相互之间是有机联系的 , 并不是单一弧立的 , 缺其一即失去了原来的治疗作用 。

推荐阅读